打分赢礼品,欢乐享不停!

永不妥协的骑士与他的广告精神

发布:广告点评网 2015-01-16
M&C Saatchi是广告圈里的硬骨头。

这么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与Saatchi&Saatchi的那段陈年旧账,也不仅仅是他们一直独立,拒绝被任何广告集团并购的那份坚持。独立之后,Saatchi兄弟在伦敦的SOHO区创建自己广告理想国,这是嬉皮士精神的布道者披头士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当地最具创意氛围的区域。近20年的时间里,M&C Saatchi坚守着当初的理想与信念,用“非传统”的作业方式迅速成长,成为广告圈中特立独行的力量;如今已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独立、整合广告网络。

11月初,广告门再次在上海见到了M&C Saatchi全球首席执行官Moray Maclennan。距离上次见面已经过去2年,这是一段足以让广告圈物是人非的时光,却没有改变这位英国绅士一丝一毫固执、文艺、反传统、理想主义甚至有些英式的傲慢,当然,吐槽4A公司的本事也未减分毫。

 

深秋,在位于武康路的办公室露台上,听广告圈最后的嬉皮士传经布道,短短几十分钟,我似乎听到了心中对广告圈的固有认知悄悄破碎的声音。

“我们才是真正的Saatchi”

不能免俗,和M&C Saatchi的对话总要从那段尘封往事开始。1995年,Saatchi兄弟离开自己一手建立的广告帝国,一切从零开始。当时跟随Saatchi兄弟一同出走的Moray Maclennan却并不认为可惜,与其面对越来越多的管理层级,逐渐失掉自由,不如重新开始,创造自己的乌托邦。1995年,Saatchi&Saatchi被法国阳狮集团收购,这触动了Moray Maclennan的英式神经,“让英国公司听命于法国人,那是不可能的”,他看似轻描淡写的说道,“所以我们才是真正的Saatchi,继承了Saatchi的精神。”

Moray Maclennan口中的Saatchi精神,其实颇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改变商业,还要改变世界。近年来,M&C Saatchi在公共服务、竞选与国家宣传颇为活跃,在美国,他们是奥巴马连任竞选campaign的策划方,也服务于美国政府,为预防小儿肥胖策划传播活动;在英国,除了多次参与首相竞选的传播案外,M&C Saatchi也协助政府展开公共活动与国家宣传。

“4A公司怎么做,我们就反着来”

言谈中,不难看出Moray Maclennan的自负之情,一说起M&C Saatchi,他立刻表现出英国绅士惯有的“骄傲”,讲述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公司文化:“跟所有其他4A广告公司相比,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架构都不相同。4A公司会怎么做,我们就反着来,那就一定会成功。”一句话就把M&C Saatchi放在所有4A公司的对立面,这样真的大丈夫?

一直以来,Moray Maclennan对4A的吐槽就十分犀利:“我们不喜欢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喜欢墨守陈规。那些死板的4A广告公司就好像涉足广告的金融机构。”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M&C Saatchi的独特之处,世界各地的办公室都没有选择传统高大上的办公楼,而是充满文艺气息的社区;每间办公室除了风格迥异外,连服务的客户也千差万别,并非只靠国际性客户过活;各地负责人均持有股份,用Moray Maclennan的话说,他们不是打工仔,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意。
作为国际性的创意热店,M&C Saatchi似乎不愿意把自己和“大”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在英国已上市多年,却不喜欢“大公司”的文化与作业方式,不喜欢大公司的臃肿与繁杂。“我们做决策不需要像大公司那样经过十几道审批手续。人才加入,是因为他们不想在大企业受限制,而是想在小而灵活的企业,自由的分配时间,做新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话中,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常从Moray Maclennan口中出现,在他的广告乌托邦中,广告人应被给予足够的自由,发挥最大的创造力。这又是一个颇为理想主义的做法,不过从结果来看,M&C Saatchi的理想主义并非空谈:M&C Saatchi上半年财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集团税前利润达到850万英镑,相较去年同期的730万英镑增长17%,税后利润达610万英镑。

“我只想买那些不想卖给我们的公司”

现在M&C Saatchi在全球有25间办公室,与别的4A公司相比,这不算大数目。不过Moray Maclennan依旧坚持他的理论,如果高效有序,不用在全世界建立200间办公室,也可以有效地覆盖目标市场;反之,就算建立了200间办公室也不够用。

而在Moray Maclennan眼中,中国具有特别战略意义,他更愿意把中国视为一块大陆,并在其中划分不同的业务区块。也正因此,M&C Saatchi有意在中国建立更多办公室,并在CRM、消费者洞察、购物者营销等领域拓展业务。

为了在重要的中国市场快速发展起来,M&C Saatchi也在寻找合适的合作机会,找那些理念与志趣相投的独立创意机构进行联合。去年,他们收购了独立创意机构aeiou。同是追求独立的代理公司,联合并非那般轻易。“在中国我们在资本运作上遇到的问题就是,我只想买那些不想卖给我们的公司。”Moray Maclennan回忆道,“大家都需要独立自由的空间,我相信刘凯杰、刘新海二位也是因为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才选择自己创建公司的。所以我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尽办法让那些不想卖公司的人把公司卖给我。”

Moray Maclennan挑选合作伙伴的眼光,和他的吐槽一样犀利。据称,当时他找遍全中国60多家广告公司,但只看上两家潜在的合作伙伴,最终死磕aeiou。美国的情况也很类似。最近,他正在巴西寻找拓展业务的机会,但看来看去也只找到一家合适的公司,同样是一家不想出售的公司。看来,这位Moray给自己找麻烦的本事也是一流的:“如果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只是想把公司卖给我们, 然后退休去海滩度假晒太阳,那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就想买那些不想卖的公司,希望他们加入我们,一起成长。我们要找的是永远想玩创意的人。我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we make our partners rich, and they still have a lot of fun。”